《五人墓碑记》教学教案设计
导语:《五人墓碑记》是明代文学家张溥于崇祯元年(1628年)创作的一篇碑文。文章记述和颂扬了苏州市民敢于向恶势力进行斗争的英勇事迹,热情歌颂了五位烈士至死不屈的英勇行为。
《五人墓碑记》教学设计
【课题】五人墓碑记
【教材】苏教版必修三
【年级】高一下学期
【教学目标】
1、复习巩固重点文言知识,尤其是词类活用、古今异义等特殊文言知识。
2、引导学生朗读分析五人之死,感受其“激昂大义,蹈死不顾”的精神品格,理解作者“匹夫之有重于社稷”的思想主旨,从而熏陶学生追求高尚的人格操守。
【教学重点】
引导学生朗读分析五人之死,感受其“激昂大义,蹈死不顾”的精神品格。
【教学难点】
引导学生理解作者“匹夫之有重于社稷”的思想主旨,并追求高尚的人格操守。
【教学方法】 多媒体朗读讨论
【课型设计】 研读课
【课时安排】 2课时
【教学过程与步骤】
课前预习:教师印发相关背景材料,学生自读课文,梳理文言知识,并结合材料理解文意。
【整体设计】整篇文章,计划用两课时。第一课时熟读文本,疏通文意,积累文言知识;第二课时在复习巩固重点文言知识的基础上,朗读分析五人之死,感受其“激昂大义,蹈死不顾”的精神品格,理解作者“匹夫之有重于社稷”的思想主旨。其中,第一课时是基础,重在学生的朗读与积累;第二课时是提高,重在学生的研读与思考。此“优课”即第二课时。
一、导入
鲁迅先生在《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?》中说过:“我们自古以来,就有埋头苦干的人,有拼命硬干的人,有为民请命的人,有舍身求法的人……虽是等于为帝王将相作家谱的所谓‘正史’,也往往掩不住他们的光辉,这就是中国的脊梁。”(教师课件呈现,学生齐读理解)其中,“舍身求法”,原指佛教徒不惜牺牲自己寻求佛法;后来比喻为了追求真理而不惜牺牲自己。《五人墓碑记》中的“五人”就是舍身求法这类人的典型,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篇文章,一起感受他们不朽的精神与品格。
二、明确目标
1、复习巩固重点文言知识,尤其是词类活用、古今异义等特殊文言知识。
2、朗读分析五人之死,感受其“激昂大义,蹈死不顾”的精神品格,理解作者“匹夫之有重于社稷”的思想主旨。
三、巩固知识
1、读准字音。
重点:蓼(liǎo)洲 旌(jīng)其所为 湮(yān)没 (jiǎo)赀(zī)财
(chì)而扑之 溷(hùn)藩 (lěi)然 詈(lì)之 矫(jiǎo)诏
逡(qūn)巡 投缳(huán)暴(pù)于朝廷 赠谥(shì)褒(bāo)美 户牖(yǒu)
2、解释字词
重点:以旌其所为:表扬
众不能堪:忍受
谈笑以死:连词,表修饰,相当于“而”
有贤士大夫发五十金:拿出
激昂大义,蹈死不顾:踏,回头
3、词类活用
重点:去今之墓而葬焉:名作动,修墓、筑墓。
其疾病而死:名作动,生疾病,患疾病。
买五人之头而函之:名作动,用匣子装。
人皆得以吏使之:名作状,像对待奴仆一样。
匹夫之有重于社稷也:形作名,重大作用。
4、古今异义
重点:吾社之行为士先者:古品行,作为;今举动。
吴之民方痛心焉:古痛恨;今心里悲痛。
颜色不少变:古脸色;今色彩。
非常之谋难于猝发:古非同寻常,篡位;今十分,很
令五人者保其首领:古头颅,性命;今首脑,领导人。
【备注】教师课件呈现,学生先个人回答,后齐读巩固。
四、文本解读
1、碑记是一种刻在石碑上,叙述死者生平事迹,歌颂其功德,表达悼念之情的文体。《五人墓碑记》就是为了纪念五个死去的人而刻在他们墓前石碑上的一篇文章。然而作者突破了碑记文体的一般程式,大胆取舍,对五人生前其他事迹一概略而不书,只集中笔墨写其“死”。那么我们就由一个“死”字切入对文章的理解。
思考:五义士为什么而死?结合文本加以读析。
学生:“五人者,盖当蓼洲周公之被逮,激于义而死焉者也。”
教师:这是对五人之死的总体评价。怎样理解?
学生:这五个人,是当蓼洲周公被逮捕的时候,被大义激发而死在这件事上的。
教师:那么“蓼洲周公”是谁?他们又怎样被大义激发而死呢?我们结合背景来看。
【相关背景】明代天启元年,熹宗即位,宦官魏忠贤专权,残酷镇压异己,杀戮大臣,“钩党之捕遍于天下 ”。在朝任职的东林党人多次上疏熹宗,反对魏忠贤邪恶势力,要求关心民生,反对横征暴敛。这些主张符合人民的愿望,受到百姓拥戴。蓼洲周公,周顺昌,就是一个在职的东林党人,他为人正直、清廉,疾恶如仇,关注民间疾苦,指斥魏阉恶行。因此,阉党在天启六年以莫须有的罪名,逮捕周顺昌并趁机勒索时,激起了群众的愤慨,一场人民群众自发反抗阉党的斗争就爆发了。事后,阉党朝廷大肆抓捕暴动群众,市民颜佩韦等五人为了保护群众,挺身而出,承担了责任,慷慨就义。次年,熹宗死去,阉党倒台,魏忠贤畏罪自缢,周顺昌得以昭雪。为了纪念死去的五烈士,苏州市民把虎丘山塘的魏忠贤生祠夷为平地,将五人合葬此处,并立了墓碑,称为“五人墓”。作者张溥为此写了这篇碑记。
回扣课文第1自然段,学生全体齐声朗读,简析主要内容,作者总评五人为何而死,并交代了给五人立碑的经过和目的,即写这篇碑记的由来。
2、思考:五义士是怎样死的?结合文本加以读析。
引导:回扣课文第3-4自然段。
学生:全体齐读文章两段,并简析两段主要内容。
教师点拨:两段都写五义士之死,却角度不同,第3自然段主要写了包括五义士在内的苏州市民抗暴斗争的经过,第4自然段主要写了五义士从容就义的经过。
品读感受震撼人心的细节“然五人之当刑也,意气扬扬,呼中丞之名而詈之,谈笑以死。断头置城上,颜色不少变”。这段文字最见五义士为义而死、临难不苟、视死如归的从容无畏,也看出作者对其舍生取义而死的高尚的人格尊严的赞颂之情。
【备注】学生朗读品味,想象当时画面,谈自己的理解。
3、思考:五义士的死有何意义?作者用了哪几组对比来表现其死的意义?
学生:浏览速读全文,小组讨论,概括文中四组对比,朗读原文语句,分析其意义。
点拨:⑴第2自然段中将五人之死与“富贵之子,慷慨得志之徒”的死作对比(死后声名),一个“”,一个“湮没”,更加突出了五人的义举,表现了五人“激于义而死”的不同寻常。
⑵第5自然段中将五人“激昂大义,蹈死不顾”与“缙绅”的易志变节作对比(做人的品格),突出了出身底层的五人嫉恶如仇为正义而死的品格和政治影响。
【相关背景】五义士:颜佩韦、杨念如、马杰、沈扬、周文元,他们有的是轿夫,有的是卖衣服等等的小商人,五人过去互不相识,而且除周文元外,其他四人同周顺昌也毫无交往。周公被捕时,他们完全是出于义愤而自发参加斗争,也完全是出于大义而主动承担了罪责以救百姓。被捕后,他们对自己的作为毫不隐讳,凛然不惧,最终大骂着阉党从容就义,几万市民与之含泪诀别。
⑶第4和第6自然段将五人“谈笑以死”从容就义与“高爵显位”的“辱人贱行”作对比(死的气节),揭示荣耀和耻辱的不同结局,可见五人死得壮烈,突出他们临难不苟的精神气节与视死如归的人格尊严。
【精彩穿插】不禁想起诗人韩瀚为纪念张志新烈士写的一首诗《重量》:“她把带血的头颅,放在生命的天平上,让所有苟活者,都失去了重量。”
⑷同时,第6自然段中还将五人现在的为义而死受人景仰与假设的五人“保其首领以老于户牖之下”颐养天年却被人驱使的死作对比(死的方式),赞扬五人死得其所,突出他们荣于身后的显耀和死之意义的重大。
【小结】文中四组对比,反复突出了五义士高洁不苟的气节与品格,突出了五人之死的“重”,从而也以此推导出了作者全文的中心主旨“明死生之大,匹夫之有重于社稷也”,高度评价五人之死对国家社稷的重大意义。在鲜明的对比中,我们看到五位义士与不义之人截然不同的行为与品格,生死轻重立判!我们确信,也许乌云会暂时挡住阳光,邪恶会暂时无比猖狂,但是乌云终究遮不住太阳,黎明的到来无法阻挡。所以,不要屈服于邪恶黑暗,还是要听从正义光明的召唤。
教师:课件直观呈现导图,总结本堂课整体设计与内容。
五人墓碑记
张 溥
为什么死?①
怎样死的?③④ 五人之死() 富贵之子慷慨得志之徒(湮没)
死的意义?②⑤⑥对比 五人“激昂大义蹈死不顾” “缙绅”的易志变节 “重”
五人“谈笑以死” “高爵显位”的“辱人贱行”
五人为义而死为人景仰 假设的颐养天年被人驱使
4、学生总结文章思想主题。
这篇碑记,叙述了苏州市民不畏强暴、不怕牺牲、敢于跟恶势力作斗争的英勇事迹,热情歌颂了五位烈士义薄云天、临难不苟、从容就死的英勇行为,高度评价了他们“激昂大义,蹈死不顾”的精神品格,肯定了他们英勇牺牲的重大意义,进而阐明了作者“死生之大,匹夫之有重于社稷”的生死观。
【备注】学生思考概括,个人回答;教师课件呈现,学生全体齐读。
五、拓展延伸
文中周公为民请命,舍身求义,五人“激昂大义,蹈死不顾”,他们都是为“义”而死的人。那么“义”究竟是什么呢?生活中我们该怎么去践行“义”?
学生个人思考,小组讨论,各抒己见。
教师点拨:“义”很大,可以是为了国家为了人民义薄云天,大义凛然;“义”也可以很小,小到可以是我们日常行为的点滴小事,比如一次义演,一次义卖,一次义务劳动,一次无偿献血等等。其实,社会需要我们每个人心中都有一个大大的“义”字,也更需要我们每个人用自己的点滴善事去践行“义”字的丰富内涵。
六、课堂小结
著名诗人臧克家在诗歌《有的人》中写道:“有的人话着,他已经死了;有的人死了,他还活着。”《五人墓碑记》,五义士虽“激昂大义,蹈死不顾”,然而其声名得以千古传颂,其精神终将光耀千秋。他们在世上留下一块墓碑,却也在我们心中立了一块人格的丰碑。“烈士的抉择”不朽,“号角,为你长鸣”!人类文明的历史能发展到今天,无论历经多么阴暗的时代,无论踏过多么坎坷的路途,社会正义仍在,人类良知永存,这是伟人与凡人共同奋斗的成果。尽管成不了伟人,也行不了大义,但我们可以心中装有“义”字,而用点滴善事践行“义”的品格。
读完这篇文章,我们来总结下本文共涉及到了哪些知识点,包括有五人墓碑记、教师教案、教学笔记等方面的知识,希望这些能够帮您更好地了解文章主题。
声明:本网站部分内容来源于网络,如文章侵犯您的权益,请及时与我们取得联系,我们会核实并作出处理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