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烛之武退秦师》教学笔记教案
导语:《烛之武退秦师》是春秋时期文学家、史学家左丘明创作的一篇散文。此文记述的是秦晋联合攻打郑国之前开展的一场外交斗争,烛之武以一己之力,凭借对时局的洞若观火和过人的辩才,终于使郑国免于灭亡。
【学习目标】
1.通过检测的方式掌握本课的重点字词和文言知识点
2.通过演板、检测掌握本课的重点句子
一、请解释本课重点词语。
1.以其无礼于晋,且贰于楚也(从属二主)
2.晋军函陵,秦军南(驻扎)
3.若使烛之武见秦君,师必退(假如;军队)
4.臣之壮也,犹不如人(尚且)
5.是寡人之过也(这)
6.许之(答应)
7.敢以烦执事(办事的官吏)
8.焉用亡郑以陪邻(增加)
9.若舍郑以为东道主(把…当作;东方道路上的主人)
10.且君尝为晋君赐也(给予;恩惠)
11.朝济而夕设版焉 (修筑防御工事)
12.何厌之有(满足)
13.肆其西封(扩张;边界)
14.与郑人盟(结盟)
15.微夫人之力不及此(没有)
16.以乱易整(代替)
17.因人之力而敝之(依靠;损害)
18.失其所与(结交,亲附)
19.共其乏困(缺少的东西)
二、文言知识梳理:
A.通假字
1.行李之往来,共其乏困 (通“供”,供给) 2.秦伯说 (同“悦”) 3.失其所与,不知 (同“智”,明智)
B.词类活用:
1.烛之武退秦师(使动用法,使……撤兵)2.晋军函陵、秦军汜南(名词用作动词,驻扎)
3.夜缒而出(名词作状语,在晚上)
4.越国以鄙远 (鄙:名词的意动用法,把……当作边邑;远:形容词作名词,远方的国家)
5.若亡郑而有益于君 (使动用法,使……灭亡)
6.邻之厚,君之薄也(形容词作动词,变雄厚,变弱小)
7.朝济而夕设版焉(名词作状语,在早晨,在晚上)
8.既东封郑 (封,疆界。这里用作动词,使……成为疆界)
9.若不阙秦 (使动用法,使……削减)
10.因人之力而敝之,不仁(形容词作动词,损害)
C.古今异义
1.若舍郑以为东道主东道主(古义“东方道路上的主人,今义:请客的主人。)
2.行李之往来(古义为“出使的人”,今义为“出门时所带包裹”)
3.微夫人之力不及此(古义为“那个人”,今义为“妻子”的尊称)
4.亦去之(古义:离开,今义:往。)
三、一词多义
若
1.国危矣,若使烛之武见秦君,师必退。(假如)
2.若亡郑而有益于君,敢以烦执事。(如果)
3.若入前为寿,寿毕,请以剑舞,因击沛公于坐,杀之。(你)
4.蔺相如固止之,曰:“公之视廉将军孰与秦王?”曰:“不若也。”(比得上)
5.海内存知己,天涯若比邻(似乎,好像。《桃花源记》)
6.若夫霪雨霏霏,连月不开(像)
辞
1.而侯生曾无一言半辞送我(言词,言语)2.皆好辞而以赋见称(文词,文学)
3.动以朝廷为辞(借口)
4.辞曰:“臣之壮也,犹不如人。”(推辞)
5.我从去年辞帝京,谪居卧病浔阳城(告别,辞别)
6.陶渊明的《归去来辞》(古代的一种文体) 7.大礼不辞小让(推辞)
8.博闻强志,明于治乱,娴于辞令(辞令:应酬的言辞)
9.秦王恐其破璧,乃辞谢(辞谢,婉言道歉)
之
1.辍耕之垄上。(往,到。动词。《陈涉世家》)
2.子犯请击之。(第三人称代词,他们(秦军)。《烛之武退秦师》)
3.是寡人之过也。(结构助词,定语的标志,的。《烛之武退秦师》)
4.臣之壮也,犹不如人。(结构助词,当主谓短语在句中作为主语、宾语或一个分句时,“之”用在主语和谓语之间,起取消句子独立性的作用,可不译。
5.句读之不知,惑之不解。(结构助词,宾语前置的标志,不译。《师说》)
说
1.故为之说,以俟夫观人风者得焉。(一种文体,可以发表议论,也可以说理,都是为了说明一个道理)《捕蛇者说》
2.及郡下,诣太守,说如此。(陈述,动词)《桃花源记》
3.神仙诡诞之说。(说法)《梅花岭记》 4.范增说项羽曰。(shuì劝说)《鸿门宴》
5.秦伯说,与郑人盟。(同“悦”,喜欢,高兴。《烛之武退秦师》)
鄙
1.蜀之鄙有二僧,其一贫,其一富(边境;边远的地方。《为学》)。
2.肉食者鄙,未能远谋(鄙陋;目光短浅。《曹刿论战》)。/先帝不以臣卑鄙
3.孔子鄙其小器(鄙视。《训俭示康》)。
4.人贱物亦鄙,不足迎后人(轻贱。《孔雀东南飞》)。
5.越国以鄙远,君知其难也。(边境,用作动词,把……当作边境。
6.言语粗鄙。(粗俗)
微
1.其文约,其辞微(含蓄。《屈原列传》)。文笔简约,词意精微
2.视为止,行为迟,动刀甚微 3.微斯人,吾谁与归?(无,没有。《岳阳楼记》)。
4.微夫人之力不及此。(假如没有,假如不是。《烛之武退秦师》)
5.微闻有鼠作作索索。(暗暗地。《口技》)
6.见其发矢十中八九,但微颔之。(稍微,略微。《卖油翁》)
7.人微言轻。(轻微)/视为止,行为迟,动刀甚微
四、文化常识
1.《左传》是我国第一部叙事详细的编年史著作,相传为春秋末年鲁国史官左丘明所作。它以孔子修订的鲁史《春秋》的顺序,主要记载了东周前期二百四十五年间的各国政治、经济、军事、外交和文化方面的重要事件和重要人物,是研究我国先秦历史很有价值的文献,也是优秀的散文著作,它代表了先秦史学的最高成就,对后世的史学产生了很大影响,特别是对确立编年体史书的地位起了很大作用。
2.春秋时期有公、侯、伯、子、男等爵位。爵位分为公、侯、伯、子、男,男爵等还真不是西方独有的,我们周朝就开始了。春秋初期,周天子分封天下,一般就是功劳大的,分得土地多,爵位就高,就可以分封为公爵,就是晋文公、秦穆公、齐桓公等。总体就是分封的土地多,人口多,相应名号也就高了。
3.子:古代对男子尊称。4.寡人:诸侯谦称,寡德之人。国君、诸侯别称:
5.执事:办事的官员,文中可用作对对方的敬称。
五、文本阅读检测
1.文学常识错误的一项是( )
A.《左传》相传为春秋末期鲁国史官左丘明为注解鲁国编年史《春秋》所作。原名《左氏春秋》,西汉后期改称《春秋左氏传》。
B.《左传》是解释《春秋》这部史书的,与《公羊传》《梁传》并称为“春秋三传”,是优秀的历史散文著作。
C. “秦晋之好”是一个汉语成语,意为春秋时秦晋两国世为婚姻,亦作“秦晋之匹”、“秦晋之偶”、“秦晋之盟”、“秦晋之约”,后泛指两家联姻。
D. 春秋时有公、伯、侯、子、男五等爵位。晋文公当时为侯爵,故称“晋侯”;秦穆公当时为伯爵,故称“秦伯”;郑文公当时为伯爵,故称“郑伯”。
2.下列句子中,加点词的用法和意义相同的一项是( )
A.①若舍郑以为东道主 ②焉用亡郑以陪邻 B.①郑既知亡矣②既东封郑,又欲肆其西封
C.①且贰于楚也②且君尝为晋君赐矣 D.①无能为也已②且君尝为晋君赐矣
3.下列句子中“之”的用法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( )
例句:臣之壮也,犹不如人。
A.公从之 B.烛之武退秦师 C.夫晋,何厌之有 D.行李之往来,共其乏困
5.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,不正确的一项是( )
A.秦、晋兵临城下,郑国危在旦夕,在这种情势下,烛之武不顾个人安危“夜缒而出”,求见秦伯,表现了他深明大义、以国事为重的爱国精神。
B.烛之武具有高超的论辩艺术,他在秦伯面前不卑不亢,侃侃而谈,既不刺激对方,又不失本国尊严,抓住了秦伯的心理,层层深入,逐步渗透,最终使秦伯心悦诚服。
C.秦、晋曾是友好邻邦,秦对晋有割让焦、瑕二邑的恩惠;晋对秦却严加防范。烛之武对这种微妙的关系了如指掌,并巧妙地加以利用,这是他得以智退秦师的关键。
D.烛之武的劝说,使秦伯撤走了围郑的军队,还派部队帮助郑国防守,秦晋联盟顷刻瓦解,晋国不得已而退兵。烛之武既退秦师,又退晋师,可谓一石二鸟。
六、重点句翻译
1.吾不能早用子,今急而求子,是寡人之过也。
2.若亡郑而有益于君,敢以烦执事。越国以鄙远,君知其难也。焉用亡郑以陪邻?
3.既东封郑、又欲肆其西封,若不阙秦,将焉取之?阙秦以利晋,惟君图之
4.许君焦、瑕,朝济而夕设版焉,君之所知也。夫晋,何厌之有?
5.因人之力而敝之,不仁;失其所与,不知;以乱易整,不武。吾其还也。
读完这篇文章,我们来总结下本文共涉及到了哪些知识点,包括有烛之武退秦师、教学笔记、教案等方面的知识,希望这些能够帮您更好地了解文章主题。
声明:本网站部分内容来源于网络,如文章侵犯您的权益,请及时与我们取得联系,我们会核实并作出处理。